|
头部企业科技创新激活产业新活力时间:2024-06-03 头部企业是产业链的主导者、规则的制定者和生态的构建者。头部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国参与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的战略支撑。正是科大讯飞、德力西、亨通集团等一大批行业头部企业的科技创新,激发了产业新活力,加速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形成。 科大讯飞:坚持源头创新 车载智能化产品累计前装(出厂装备)超过5700万台,年语音交互次数超100亿次;支持华为、OPPO、VIVO等主流手机厂商,累计激活设备超10亿台……作为一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创业企业,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坚持源头创新,先后2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走进科大讯飞研究院,一排排电脑前,研究人员正抓紧训练星火认知大模型,大模型的“聪明程度”不断升级,未来将应用于教育、医疗、工业、交通等领域。 大模型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据科大讯飞研究院院长刘聪介绍,公司集中资源研发大模型技术,自2023年5月6日星火认知大模型首次发布以来,已完成4次重点版本升级迭代,其逻辑推理、数学能力、语言理解等指标领先行业。 基于首个国产算力训练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模型,科大讯飞瞄准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不断推动人工智能先进技术的应用。 在四川省绵阳市第二中学金家林校区,数学教师杨昊燃正在智慧教育平台查看学生测评情况,平台为每位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生成了“画像”,并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 在科大讯飞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人工智能技术驱动工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管理不断优化,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目前,这个国家级“双跨”平台(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入驻超百万用户。 科技创新引领新的消费需求。在2023年8月举办的布达佩斯田径世锦赛上,讯飞翻译机凭借80余个语种的翻译能力帮助各国运动员相互交流,受到当地媒体关注。当年11月,科大讯飞包括翻译机、办公本等在内的智能硬件销售额同比增长126%。 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科大讯飞正积极整合优势资源,激发人才活力。 在科大讯飞2023年度会议上,“90后”员工王磊奇因突破传统数据收集标注机制,将弱势场景语音识别效果提升至30%等贡献,被评为年度“讯飞之星”。与他一起获奖的,还有100余名在技术革新、工程落地等方面取得突破的一线员工。 除开展系列评优活动外,科大讯飞还实施了“飞凡计划”“飞星计划”等,打破年龄、职位等限制选拔人才,同时持续优化专利激励管理办法。 近年来,科大讯飞研究院最核心的骨干团队无一人离职。“研发经费全力保障,行政办公能省就省。”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科大讯飞年均研发投入约占营业收入的20%。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科大讯飞孕育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语音实验室(原语言通信实验室),其核心技术骨干多数来自中科大。多年来,科大讯飞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汇聚科研资源,截至2024年3月,已与30多家高校院所、科研单位形成长期技术合作关系。 一代代科研人员砥砺前行下,科大讯飞登上语音合成技术首次超过普通人说话水平、机器阅读理解能力首次超过人类平均水平、常识推理单模型首次超过人类平均水平等多个技术高峰,成体系掌握了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 此外,科大讯飞还在努力建立产业生态。 在位于北京中关村的神州数码大厦,智象未来的工作人员正在使用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工具生成视频。据公司首席运营官王科介绍,作为一家初创公司,智象未来通过调用科大讯飞开放平台上的人工智能技术,为公司研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自2010年起,科大讯飞发布开放平台,为开发者们提供语音合成与识别、语义理解、移动应用分析等服务。截至今年3月31日,该平台已开放660项人工智能产品及能力,聚集超过638万个开发者团队、约229.8万个应用,包括高德地图、喜马拉雅等用户。 据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介绍,目前华为公司在全球使用的智能终端的语音技术都来自科大讯飞。 国内越来越多创新创业者围绕科大讯飞开放平台形成产业生态。 2013年,工信部与安徽省依托科大讯飞在合肥高新区设立中国声谷,目前已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平台支撑到产业发展与应用的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链。“入驻企业超2000家,年产值2000亿元。”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王伟说。 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面向新征程,科大讯飞正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紧抓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以人工智能技术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记者 张紫赟 汪海月 合肥报道) 德力西:“小开关”闯出大天地 通过数字化转型赋能传统产业、顺应行业趋势推动绿色发展、着眼未来形成企业发展新动能……近年来,国内电气行业领军企业德力西集团持续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培育巩固传统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走进位于浙江乐清的德力西电气小型断路器制造车间,一个个设备柜组成的生产线整齐排列,透过蓝色玻璃可以看到,设备柜内的自动化设备正在高速生产。偌大的车间里,几乎见不到工人。 “这个车间主要生产低压断路器,除了最后一步需要人工对产品进行复检,其他环节全部可以由机器完成。车间内工人只需根据指示灯颜色,对设备进行维护和调试。”德力西工作人员陈康美介绍,原来一条100人左右的生产线现在只需要5个人,生产效率和良品率也同步提升。 这是德力西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德力西集团高级副总裁胡成虎说,德力西的前身是乐清县求精开关厂,“2007年,德力西与国外巨头成立合资公司,引入数字化软件和先进管理理念,公司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2012年开始,德力西电气旗下各大生产基地开展自动化改造,从第一条自动化装配线上线到智能装备不断升级,生产过程越来越智能。目前,在最为先进的安徽芜湖生产基地,设备自动化率达97%左右。 每天生产300万个极小型断路器、最快1.7秒下线一个产品……通过转型升级,德力西生产的“小开关”闯出了大天地,销量稳步增长。 为了顺应行业发展新趋势,德力西还发力绿色制造。前不久,德力西电气温州基地零碳工厂授牌仪式在乐清举行,至此,德力西电气旗下安徽芜湖、河南濮阳、浙江温州三个基地获得了五星零碳工厂(Ⅰ型)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级绿色工厂两大认证。 在德力西制造基地,厂房屋顶铺设大量光伏板,新能源车充电站采用光伏发电,不仅自发自用还实现余电入网;能源管理系统及变频技术应用等项目实施,不断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回收空压机余热用于冬季取暖,雨水回收用于浇灌、清洁…… “德力西电气始终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制定了以人为本、促碳中和、建绿色生态圈为核心的绿色发展战略,从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服务同步推进‘双碳’目标落地。”德力西电气工控事业部总经理顾洪秀说,以产品设计环节为例,德力西加入了全生命周期绿色理念,充分考虑产品的使用寿命、安全保障、运转维修计划、报废与回收再利用的全过程。通过轻量化设计,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同时,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降低碳排放。 作为德力西电气的供应商之一,浙江雅博电器科技有限公司也在德力西电气带动下获得零碳工厂认证。“在绿色发展过程中,我们努力携手员工、供应商及客户等,共同推进产业链绿色发展生态圈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顾洪秀说。 着眼未来,德力西也在持续创新培育新动能。 2012年德力西集团上海总部落户后,公司将研发团队也搬到了上海。 “上海在人才、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方面更有优势,目前德力西电气的研发团队中有六成左右在上海办公。”胡成虎告诉记者,德力西电气累计拥有的1650余项专利中,80%由上海研发团队主导研发。 正是在研发上的重新布局和持续投入,让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发展新动能。目前,德力西电气的产品和服务网络已经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出口业务量实现大幅增长。 “我们已经成功将数字化和智能化导入传统的配用电系统,不仅可以实现感知、连接、保护、遥控和报警等功能,通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还可以实现诊断、评估、预测、预警。”德力西电气研发副总裁叶琦鹏说,“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还在持续迭代,持续更新,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便捷易用的运维体验。”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撑。德力西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研究行业前瞻性重点课题为主,带动公司的新产品研发。目前,累计9名进站博士共完成了8个研究项目,申请了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2项,制定的2项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从制造业的角度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从而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民营企业有广阔的发展天地。”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说。(记者 魏一骏 杭州报道) 亨通集团:激活数据与人才 行业领先的光通信智能工厂长啥样?记者日前来到全球光通信行业领先企业亨通集团旗下的江苏亨通光纤科技有限公司光棒智能制造工厂一探究竟。 隔着玻璃看,桁架与机器密布的智能生产车间灯光略显昏暗,偶有工人匆匆来去,似乎有些冷清。但机器设备有节奏的低鸣和频频闪烁的红色信号灯,却透露着生产的繁忙。最重达200多公斤的光棒,正被快速拉成直径125微米的光纤。拉丝炉开启的瞬间,车间淹没在一片光芒里。 对智能工厂内各种自主研发的装备,江苏亨通光纤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振华如数家珍:拉丝炉的温度超过1200摄氏度,但里面却布置了12台微距摄像机,实时进行图像数据采集,供系统甄别光棒沉积过程中是否出现裂纹等瑕疵。一旦生产环境变化或瑕疵超过标准,工人就能收到“数字大脑”系统的信息提醒,在工人跟进之前“数字大脑”已经自动介入参数调整。 “数字大脑”如何打造?光纤制造有160多道工序,亨通集团投资50多亿元,用1.2万余个传感器将设备集成到智慧化控制平台上。全制程设备物联,意味着数据可以实时采集,每个车间的6道核心工序、8道辅助工序、近400台设备,每秒钟所产生的上万条数据,全部都汇入“数字大脑”中。 大数据让智能制造开始提速。去年,亨通光纤接到两笔海外订单,要求在有限时间内生产交付两种具备不同功能属性的特种光纤。公司决定以智能集控系统积累的数据为基础,研发兼具两种性能的新型光纤产品。研发人员运用数字仿真技术反复模拟制造流程、测算生产结果,只用15天时间就确定了合适的工艺参数,为订单及时交付提供了保障。这样的研发在以往,至少需要半年时间。 “数字化生存的时代,企业要么引领发展,要么被淘汰。”刘振华感慨道。 位于江苏苏州吴江区七都镇的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则是亨通集团的光缆制造基地,这里的传统光缆加工生产环节正加快智能化。 走进亨通光电的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试点车间,扫描栏杆上的二维码,参观者可以获取相关生产工序流程的信息。参观者身后的控制室里,设备运行情况、生产能耗、产品缺陷程度等数据实时呈现,并由系统自动调整修正,以实现最优方案生产。 “喜新不厌旧,我们这个试点车间是从2018年开始一步步不断改造升级出来的。”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项目经理梁文博说,为物料传输方便设计了空中桁架,因搬运效率低取消了自动导向车(AGV),接下来车间还会加强人机协同……改造成本回收周期越来越短,让车间智能化升级进入了良性循环。 亨通集团的全流程降本增效,源自持续创新。 从国产光棒、“绿色光棒”到多芯光纤,亨通联合多家高校院所持续多年开展技术攻关,最终研发出大容量光纤传输软件系统、多芯少模光纤系列产品等,有力助推了新型大容量光纤空分复用传输技术的商用化。 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研发中心总经理许建国说,用更高科技的产品、更高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应对价格下降的影响,这是他们每天都在琢磨的事情。 “5G+工业互联网”试点车间入口处的玻璃房里,就是科研人员的试验室。车间智慧化程度提高后,科研人员走进玻璃房在电脑上做模型试验,走出玻璃房就能推动样品试生产,现场应用型科研的效率不断提升,也加快了亨通对大芯数大容量、高可靠性、超长距离光纤研发升级的速度。 近年来,亨通集团相继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家国家级5G示范工厂、2家省级智能工厂、24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并连接上下游产业链企业1400多家。 亨通集团的科研活力则在于充分激发和释放人才红利。 在“5G+工业互联网”的试点车间里,大幅海报展示着“创客”的风采:他们是一个个为改善生产提出“金点子”的普通工人。其中,工人林卫峰提出把导轮上防划伤的包裹材料从胶带换成热可塑性聚氨酯,为此生产线每月停机时间减少了10个小时。 每次以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奖励这类技术改进小建议,不仅让生产线提升了效益,还激发了工人创新的积极性。 33岁的周峰是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工匠级”人才,他承担的“工匠赋能”项目一年就为公司节约成本超过20万元。在2万多人的亨通集团,像周峰这样的“工匠”就有500多人。 “一流的企业要有一流的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善于创新的人才。”亨通集团创始人崔根良说,作为江苏省内首家被授予正高职称评审权的民营企业,亨通目前拥有正高、副高级职称近300人,中级职称近700人。以科学的评价制度吸引人、留住人、用好人,亨通将加大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及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创新推进力度,继续以高科技高质量打造国际化一流企业。 在亨通光通信产业园内,常能看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籍人士。国际化的公司得靠国际化的人才。亨通努力整合国内外产业人才资源,吸引全球顶级人才团队。 目前,亨通海外员工已经达到5000多人,其中不乏欧美国家和地区的外籍工程师、研发人员等高技能人才。国际化的队伍和专家团队,正成为亨通集团进一步“走出去”的有力支撑。 编辑:金文婕 审核:王仕伟 版权声明: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