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名单,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河北农业大学入选,这也是河北单位首次进入名单。
按照国务院出台的有关意见,建设双创示范基地,旨在突破一批阻碍双创发展的政策障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从而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自2016年5月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名单公布以来,全国进入名单的单位已有120个。保定高新区和河北农大何以能够入选?这对河北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又能带来哪些借鉴?
开放视野,加快聚集双创资源
今年4月28日,保定高新区举办的一场智能制造领域的国际创新合作峰会,吸引了中、美、德三国的众多专业人士出席。2015年4月28日,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在保定高新区正式揭牌。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也是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首家创新中心。如今,保定高新区聚集创新资源的眼光,投向了全球。
为期两天的峰会,保定高新区签下了4个大项目,包括保定中德智造产业园、中国归国人员(保定)创新创业基地、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声表面波器件产业化项目、中国智能终端科技产业园项目。
其中,中德企业家联手打造的保定中德智造产业园吸引了各方关注。保定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保森表示,未来要将该产业园打造成为保定市智能制造先行区、实验区和引领区。
此举被看做是保定高新区聚焦创新谋求转型的选择。
保定高新区新闻发言人孙婧认为,该区之所以能入选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的入驻功不可没。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是由保定高新区投资5.2亿元建设而成的,中关村发展集团所属企业中关村信息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运营。
当年,保定市把建筑面积达6.2万平方米的两栋大楼交给外地企业来运营,曾经引发了一些质疑。而今,当地创业者口中的这个“双子座”楼宇,已入驻企业93家,其中有46家来自北京。
“随着工作的展开,我们的思路也在拓展。”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总经理扈德辉介绍,创业者在楼宇内完成的研发,需要进一步的空间来进行生产。就此,2016年10月底,保定高新区又与中关村联合打造了12万平方米的中关村创新基地,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能源等产业。
回顾进驻河北两年多的历程,扈德辉发现团队的角色也在转变,已经从最初的创新中心运营者,转变为各方面创新资源、产业资源的聚集者。保定中德智造产业园的签约,就是扈德辉团队牵线搭桥促成的。
借助中关村团队打造的“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保定高新区在双创方面的进展,也被业界称为中关村模式。
保定高新区也在和中关村的合作中打开了视野。据孙婧介绍,保定高新区先后和北京合作建设LED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和天津签约建设技术转移中心,和清华大学合作打造同方智慧谷等项目,保定和深圳联合打造的深保科技园也有3000亩将落地保定高新区。
为了让双创在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保定高新区还把一条大街命名为京津保创新创业大街,沿街部署双创及配套项目,加快形成对人才、技术、资金等双创资源的聚集。
搭建平台,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名单中,有15所高校入选。名列其中的河北农业大学,不仅是河北唯一一所入选高校,也是全国农林院校中唯一的入选者。
“我校开创的‘太行山道路’,本身就是一条精准扶贫之路,也是一条双创教育之路。”河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刘全明介绍,以李保国教授为代表的河北农大师生,不断地把科研成果转化到太行山上,转化到燕赵大地上,为该校的双创提供了生动实践。
刘全明所在的机构成立于2016年9月底,目前正在完善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方案。刘全明介绍,其中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
据了解,未来河北农大将重点打造四大平台,即自主实践训练平台、综合性中试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双创成果孵化平台,以实现对上述核心任务的突破,同时还要在协同创新、双创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索新模式。
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不仅是河北农业大学这样的高校型双创示范基地要完成的核心任务,也是保定高新区这样的区域型双创基地必须下大力解决的课题。
“设立大学科技园,目的就在于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一个平台。”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程天尊介绍,保定市拥有17所高校,在校师生超过25万人,如何让如此庞大的智力资源助力区域发展,是一个现实课题。
为此,保定高新区拿出100亩土地,投资2.87亿元,建起了这座大学科技园,并联合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河北软件学院等五所高校共同管理运营。
这座拥有8栋孵化大楼,建筑面积达13.9万平方米的科技园,开创了省内首家“一园多校、地校共建”的模式,2014年9月,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程天尊介绍,目前园区入驻企业293家,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6家,新三板挂牌上市企业4家,吸纳各类人才6300多人。2016年,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8.6亿元,上缴税金1.1亿元。
今年5月27日,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还发起成立了京津冀大学科技园联盟,区域内的19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参与其中。这一举措,能够为京津科技成果到保定转化开启通道,进而能够为保定聚集京津的创新资源发挥作用。
联盟成立后,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内专门设立了京津冀协同创新精品项目孵化平台,用可以“拎包入驻”的硬件条件来吸引京津等地创业者。目前首批已有10个项目签约入驻,涉及空间信息技术、软件开发、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吸引博士以上人才56名。
问题导向,构建双创生态体系
创新创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创业者翟继忠在找准创业方向的那一刻,便遇到了最大的难题——缺钱。
这位华北电力大学的毕业生,从大三开始创业,大四注册公司,在不断摸索中将3D打印和工业设计相结合作为创业方向。然而,购买一台3D打印机所需的4.98万元,却成为他创业发展的拦路虎。
正当翟继忠发愁时,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相关运营公司向他伸出了援手,为他购置了第一台3D打印机。随后,园区负责人还为他对接社会资本,筹到了30万元股权投资,进一步添置了设备。
这位“90后”介绍,自己毕业第二年,公司就实现营业收入400万元,今年公司签下的合同额已突破千万元。
关注到创业者遇到的这些问题,保定高新区开始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体系。
孙婧介绍,解决投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既是国家赋予双创示范基地的任务,也是高新区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保定高新区先后设立了创业投资中心、融资担保公司、区域合作基金等,来拓宽双创投融资渠道。其中,保定高新区财政注入3亿元用于融资担保,注入3000万元用于创业投资,注入5000万元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共同打造了区域协同发展母基金。
保定高新区投融资中心主任王锡涛介绍,目前,正在探索把财政注入的3000万元用作引导基金,投向高新区现有几家创业投资机构,争取实现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让更多创新创业者受益。
事实上,无论对于保定高新区,还是对于河北农业大学而言,进入双创示范基地的序列,意味着他们在双创工作上应该着力构建体系,解决包括投融资渠道不畅在内的诸多问题。
在河北农大,刘全明介绍,他们工作的重点之一,在于形成培养链、创新链、政策链、资金链、产业链、价值链等多链条有效衔接的双创工作机制。
而在保定高新区,围绕解决审批难、办事难、政策不落地等问题也拿出了新举措。2016年,保定高新区在省内开发区中率先建立了行政审批局。一枚公章管审批,给创业者带来了巨大便利。7月10日,该局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设立的分支机构正式启动,从而为这里不断聚集的创业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